因為紐約社交圈開始懼怕那些人,卻又深受這些人的吸引。
橫擺在兩張床中間的是我那一把奧地利製狙擊步槍:八角形的槍管是藍色的,步槍槍托是非常漂亮的深胡桃色,槍托靠在臉頰邊非常合用。鎮上的大砲更多了,還有幾家新醫院,街上到處都是英國男人,偶爾還有女人,遭到砲火毀損的房舍也比先前多了一些。
」 「在哪?」 「米蘭、翡冷翠、羅馬、拿坡里——」 「真是夠了。他喜歡自己的工作,我們是好朋友。」我一邊說一邊把臉盆倒滿水。我自己跟神父一樣難過,也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沒去。里納迪沒有起身,拿走紙鈔後摺起來,隨手塞進馬褲的口袋裡。
說不定她會變成我老婆喔。我們倆在聊天,身邊一堆人吵吵鬧鬧。羅曼諾夫加入自願軍前並非沒有猶豫,她終究心一橫,打算如果申請被拒,就另找其他方式協助烏克蘭贏得戰事。
另一名LGBT軍人弗拉迪米爾(Volodymyr)則告訴《中央社》,盼自己加入軍方,能讓軍隊對LGBT態度更為開放,社會對LGBT越來越寬容。回憶剛投入自願軍的日子,羅曼諾夫坦言基輔當時眼看就要淪陷,情況相當駭人。「現在烏克蘭正與俄羅斯交戰,許多LGBT成員投身前線,捍衛烏克蘭國土、家鄉及村莊,(未能被接受)很難受,令人悲傷」。從軍16年來,他從未向軍中弟兄揭露自己性傾向,「我還沒有準備好」。
我現在手上有槍,想收復克里米亞」。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需於限時內回應
俄烏戰爭爆發後投入前線的烏克蘭跨性別導演羅曼諾夫(Antonina Romanova),就是阿洛迪諾夫不願見的存在。另一名LGBT軍人弗拉迪米爾(Volodymyr)則告訴《中央社》,盼自己加入軍方,能讓軍隊對LGBT態度更為開放,社會對LGBT越來越寬容。羅曼諾夫加入自願軍前並非沒有猶豫,她終究心一橫,打算如果申請被拒,就另找其他方式協助烏克蘭贏得戰事。彼此透過私人群組互相扶持,共享前線甘苦。
「現在烏克蘭正與俄羅斯交戰,許多LGBT成員投身前線,捍衛烏克蘭國土、家鄉及村莊,(未能被接受)很難受,令人悲傷」。我現在手上有槍,想收復克里米亞」。回憶剛投入自願軍的日子,羅曼諾夫坦言基輔當時眼看就要淪陷,情況相當駭人。他更稱烏克蘭戰爭是針對「邊緣化社群」發動的戰事。
新聞來源 烏克蘭LGBT前線抗敵 期待戰勝俄軍後自組家庭(中央社) 延伸閱讀 俄羅斯外長稱軍事目標不再限於頓巴斯,敘利亞挺俄盟友宣布與烏克蘭斷交 俄軍被控酷刑虐待烏克蘭平民與當地政客:在大多數情況下,毆打都沒有理由或目的 澤倫斯基開除檢察總長與安全局長,烏克蘭大批官員成「內鬼」涉嫌叛國勾結俄羅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羅曼諾夫拒絕再逃,與先生一同加入自願軍捍衛領土。
從軍16年來,他從未向軍中弟兄揭露自己性傾向,「我還沒有準備好」。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需於限時內回應。
「我從來沒有拿過機關槍,加入自願軍的頭一、兩週真的恐怖。不過,一項呼籲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請願書近日獲得逾2萬8000人支持,已超過連署門檻。職業軍人伊萬(Ivan)來自烏克蘭南部港市敖德薩(Odessa)。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伊萬期待戰後能自組家庭,「戰時靈魂伴侶難尋,但我沒有放棄希望」。基於安全考量,羅曼諾夫依約不得對外透露所在地點。
羅曼諾夫是土生土長的克里米亞人, 2014年家鄉遭俄羅斯併吞,她撤到首都基輔。加入自願軍後,羅曼諾夫的際遇卻與一般想像相悖,她從未受到打壓,軍中同袍接納羅曼諾夫,也不會因羅曼諾夫的跨性別認同而予特殊待遇,她日日執勤守夜挖戰壕,與其他人無異。
他對《中央社》表示,戰爭凝聚烏克蘭上上下下,但烏克蘭民眾心理上可能還沒能完全接受LGBT。她近日對《中央社》表示,「敵人對我們的人民進行種族滅絕時,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我不知道怎麼使用機關槍,從來沒有扣過板機。
文:鍾佑貞(中央社記者) 為俄作戰的車臣部隊指揮官阿洛迪諾夫日前上節目盛讚普亭入侵烏克蘭,稱這是對抗LGBT社群「撒旦」價值觀的「聖戰」,凸顯遭阿洛迪諾夫妖魔化的烏克蘭LGBT成員投入前線抗敵之際,仍須爭取接納及理解。即使從軍,也有人閉口從不提性傾向,憂心遭受霸凌。烏克蘭不允許同性婚姻及民事伴侶關係。烏克蘭2月24日遭俄軍入侵,日子一天天過去,即使戰爭看不到盡頭,無力感漸生,這批LGBT戰士堅信烏克蘭終將取勝,羅曼諾夫盼戰勝後能與家人好好聊聊,買部休旅車悠遊烏克蘭,最後在沿海一帶落腳。
現在多少知道怎麼開槍,我所在的單位天天開火,已經習慣了」然而,這個合唱團還少了一點聲音,一個顯而易見卻長期被忽略的聲音,她們其實並沒有沉默,只是因為多數人都聽不懂她們的語言,便把那段歷史置若罔聞。
《徘徊年代》發現那個聲音、凝視那段歷史,作為一部新移民史觀的歷史電影,帶領觀眾以不同的視野重新審視台灣過去20年間的時代變遷。Photo Credit: 徘徊年代 Days Before the Millennium 電影還在片中安插兩位旁白,電影中的兩位「地籍測量人員」,電影刻畫著時間的歷史尺度,地籍丈量員則在測繪土地的空間變動,兩人時不時對片中的人物發表評論,以後設敘事讓觀眾從電影裡抽離,加上奇詭懸疑的電子配樂,營造出一種旁觀的疏離感。
解嚴之後,歷史論述逐漸鬆綁,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勇敢拍出228事件之後,台灣的歷史書寫迎來了眾聲喧嘩的時代。文:鹿刻Luke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舞台劇般的長鏡頭設計 揉雜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 《徘徊年代》不只是歷史上的補充,在影像風格上,電影也再現了那個時代台灣新電影的特色,特別是幾位大導演的拍攝手法。電影意圖明顯,試著把那些曾經被台灣主體意識排除在外的新移民,重新鑲嵌到台灣的社會、政治、族群與歷史變遷中,以不同視角增補台灣主體的歷史論述。電影裡阮秋蘭不斷地在空間裡迷路,觀眾也跟著她在時空中迷途。為了電影創作他曾到越南長住兩個月進行田野調查,讓他電影裡的新移民更加具有真實的生命力。
揉雜三位大導的影像美學,同時加入了導演魔幻寫實的設計,營造了虛實交錯、似夢似真的電影體驗。電影第一部分以流水帳的方式,交代1996到2000年,世紀末那些年台灣人經歷的大事紀,相信多數人對那段歷史都非常熟悉,閉著眼睛也能講出總統直選、政黨輪替、九二一大地震等歷史事件,那幾年是我們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重要轉折,也是重建「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人」民族主義高漲的過程。
不可思議的是,整部電影據說只耗時約三週拍攝。電影仿擬楊德昌對人物背影的凝視,讓觀眾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進入新住民的視野。
然而,當人們高呼自己是「台灣人」時,是不是同時也把一些人給排除在外了?例如那些不會講台語的外省人、部落裡的原住民,還有許多東南亞移民、移工。即便這些新住民已經在台灣常住10年、20年,即使她們在這裡有了配偶、兒孫,仍會聽到有人稱其「外」勞、「外」配,還會有人說是「越南妹」、「菲傭」,把他們視為「外來者」,而沒有被視作是「台灣人」。